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查看: 5684|回复: 0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

[复制链接]

41

主题

41

帖子

2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4
发表于 2011-12-28 10: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经过近50年对沙漠及沙漠化区域的综合、系统、全面研究,不仅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形成、类型、演替、危害的空间、时间、强度取得了翔实资料,掌握了沙漠化发生发展规律,更在防治沙漠化,建设沙区优良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绿洲发展上开展了大量科学试验和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治沙活动。中国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总结出了按照区域分异规律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选择防沙治沙模式;按照沙漠类型及危害强度,选择防沙治沙技术方法;按照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实施防沙治沙社会(群众)行动;跟踪科技进步,适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系统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50年,是沙漠化研究与沙漠化防治取得辉煌成就的50年。运用已有的防沙治沙模式、技术方法、实施经验和成果转化,定能保证中国防沙治沙与沙区发展在21世纪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沙漠化及其危害,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危害。为了培育沙区资源,发展沙区经济,中国广大沙区群众有史以来坚持不懈地与沙漠化危害抗争,尤其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进行了系统的防治,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在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化学治沙上取得了配套技术,为有效防治沙漠化,巩固发展绿洲体系,实现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无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沙治沙的技术方法和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将会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系统总结中国防沙治沙技术、方法、,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些技术,是加快治沙步伐的必要途径。 * B% @) Z/ J! M3 S2 J

: W6 C/ k2 h) @6 ?, _  a0 Y& w第1节 生物治沙技术   
. b# a" A' G* T7 }& I/ g
    生物治沙又常称植物治沙,是通过封育、营造植物等手段,达到防治沙漠、稳定绿洲、提高沙区环境质量和生产潜力的一种技术措施。依据沙漠化发展程度和治理目标,植物治沙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以固定流动沙丘;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原向沙漠化方向发展;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阻止绿洲、城镇、交通和其他经济设施外侧的流沙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绿洲和牧场的稳定,并防止土地退化。由于植物固沙不仅在防沙治沙,更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产出效益上有巨大功能,而成为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防治途径。其功能可归纳为如下六点:   
9 v2 A. C. {1 l1、通过植物固沙技术的实施,将提高植被覆盖度,防止土地的风蚀,促进流动沙丘---固定沙丘---稳定沙地的转化。  
: g) u# Q+ @$ f0 A+ y3 X2、植物固沙可以促进贫瘠流沙向沙土方向转化,促进难利用沙漠向可利用沙地的转化,具有沙漠资源化改造的基本功能。   
0 R$ h" \& e* n5 ?. G: O3、植物固沙将改善植被覆盖沙域的生境条件,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    * O& \0 b7 j; i6 R, z, ~% P% J! ?# A
4、通过植物固沙技术的实施,将促进沙地植物群落向良性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5 b& x* d! }$ A" c5、植物固沙可以提供适量的植物资源,可适度放牧、樵采和提供民用建筑材料。   
# ?; h  c- E& }; X3 v& f6、通过植物固沙技术改造后的沙丘系统(包括沙丘、丘间低地、沙丘群间的平坦滩地和沙质平地),一旦控制了流沙前移和风蚀的危害以后,便可以把植被防护的丘间平地开辟为基本农田、果园、瓜地或饲草料基地,建立居民新村,逐步建立绿洲体系,完成沙漠向绿洲的转化。    应用生物措施防沙治沙,在中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应该放在保护绿洲、工矿、交通、城市方面。对应的生物固沙技术措施便是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荒漠沙源封沙育草带封育保护技术;以及采用飞播造林、引种耐盐植物、弃耕还林还草、小流域营造水土保持林等技术。上述各项生物措施,适用于不同的沙地类型,应用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共同构成完备的技术体系。
1 J3 `8 J2 L' {4 @6 K: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随手扫一扫

手机版|小黑屋| 绿色生命

GMT+8, 2024-5-5 23:02 , Processed in 0.0204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绿色生命

Copyright © 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